亚太住房研究网络(APNHR)2022年大会7月2-3日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07-04
亚太住房研究网络(APNHR)2022年大会于7月2-3日成功举办 2022年7月2-3日,由亚太住房研究网络(Asia-Pacific Network of Housing Research, APNHR)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SSCI)给予专辑支持的亚太住房研究网络(APNHR)2022年大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城市与住房:宜居性、公平与福祉(Housing and the city: livability, equity and well-being)”。大会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分为开幕式、分组讨论及闭幕式等三个议程。大会邀请了6位国际权威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安排了36个分组共计108篇报告。来自亚洲、澳洲、北美、欧洲和非洲的10多个国家与地区高校与学术研究机构的100多位学者及研究生以住房研究为起点,辐射市场、社区、健康、环境、移民等多个议题,从多学科角度展开深度学术交流与讨论。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共计千余人次参与本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效果不同凡响。 7月2日上午,APNHR2022年大会进行开幕式,自新加坡管理大学、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日本神户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5位知名学者进行了开幕式主旨演讲(开幕式报道详见城市与房地产研究2022-07-02.《亚太住房研究网络(APNHR)2022年大会今日成功开幕》;开幕式报道网址:https://churd.sjtu.edu.cn/list.php?lid=386&id=8018)。
7月2日下午至7月3日下午,围绕“住房体系”“住房制度”“住房政策”“住房发展”“住房市场”“社区治理”“住房与城市福祉”“居住环境”“住房与健康”“住房与移民”“住房与老龄化”“住房与城镇化”“疫情下的住房”“住房与社会”等议题展开了A-I、SA-SD共计36场分组讨论,每组讨论由一位主持人和二至三位汇报者组成。
A组以Housing System、Housing Migrants和Housing and Urbanization为主题展开。Housing System专题小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崔璨教授主持。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Weiyi Cao 以重庆市公租房项目的差异对平等和生产力进行阐释,英国约克大学Yiqian Wang对比了改革前的英国与中国的租房机制;香港理工大学Bo Kyong Seo助理教授从客观和主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租房负担能力。Housing Migrants专题小组同样是在崔璨教授主持下进行讨论。剑桥大学陆倩雨博士生以上海杨浦区和松江区的高端人口获得廉租房的策略进行报告;燕山大学杜翠翠结合住房资产和债务,来解释购买商品房对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的关系。Housing and Urbanization专题小组是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林赛南副教授主持。林赛南副教授也在会议中以中国32个省份的迁移数据探讨了住房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B组的主题包括Housing Institution和Housing and Aging,分别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潘浩之助理教授和来自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Mandy Lau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与了会议。在Housing Institution专题小组,香港城市大学的Ziqi Zhou从制度功能可替代性视角研究了中国小产权房问题,发现行动者对小产权房的支持度和小产权房的可信度与小产权房功能的可替代性显着相关;香港大学公共政策系的Chan Man Hung从案例出发,研究了香港多层建筑管理和治理问题,发现在管理和运营层面都具有援助之手(help hand)治理特征的法团表现更好。在Housing and Aging专题小组,来自韩国忠北大学的Hyun Bok Lee基于案例分析,指出了韩国没有得到积极利用的老年集体之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住宅设施的方案;韩国庆熙大学住宅室内设计系的Yi Kyung Hong对韩国老年住房服务的公私协调治理进行了探讨;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Mandy Lau副教授利用一九九六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香港在过去二十年空间年龄隔离程度的变化,并计算了一系列年龄隔离措施,发现香港年龄隔离一直很低,且近年来有所下降。在同系列小组中,来自韩国釜山大学的Hyun Joo Kwon对老年人和中年人对老年家庭改造的看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老年人对家庭改造知识存在更多的不足,老年人尽管有较多的适老化改造需求,但改造意愿不高;来自韩国忠北大学的Hyeonha Lee基于村庄考察,对村庄中老年社区的形成机制及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韩国釜山大学的Sumin Lee分享了她们对老年人的跌倒经历以及老年人为预防跌倒而进行适老化家庭改造趋势的研究。
主题为Housing Policy的C组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林赛南、北京师范大学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珠海)助理教授杜彤云的分别主持下顺利开展。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研究生进行了汇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刘永深考察了广州市监管政策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有效性,并理清了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考虑。香港中文大学王代堃对过渡性住房进行了系统文献综述(1956-2021),认为主要包括灾害,公共卫生,城市研究,建筑和社会政策等主题。宁波大学李冠运用空间错配理论,采用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指标,测算保障性住房居民居住与公共服务的分离程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志林团队调查了2011-2015年城市政府为响应自上而下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而采取的地方战略合规行动的范围和决定因素。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赵丽霞教授通过比较深圳和香港的住房政策,从时间维度、社会经济和空间尺度考察了两城市之间的政策转移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齐昕博士生报告了与刘思绎、李珂萌共同进行的研究工作,探究了疫情封城政策下,集中型长租公寓的社区治理的双重路径,认为其增强了租赁住房市场的弹性。西交利物浦大学Yang an分析了住房和生活质量(QoL)之间的关系并从主客观指标加以测度。
主题为Housing Development的D组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传勇,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副教授胡明志,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张婷博士后的分别主持下开展。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的王金朔研究员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扩建与公共住房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讲师施旖旎以南京“豪宅”的话语分析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来自尼日利亚的Godwin详细介绍了尼日利亚无家可归者的住房问题;韩国忠北大学Hyun-Jeong Lee教授介绍了韩国和香港成年子女的经历和父母对其住房成本支持的看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经济管理学院的赵柘锦助理教授探讨了中国城市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来自西班牙Oficina de Innovación Cívica S. Coop. 的Pascual以建造住房的意义切入,报告了西班牙国内几种新型的住房模式。
Housing Market Session(E组)分别在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胡明志副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丰龙教授的主持下开展。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研究生发表了论文演讲。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樊颖助理教授指出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网络在突发性冲击,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具有分担风险的重要作用,风险分担网络及其对中国家庭消费和金融活动的异质性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李丁教授实证研究了政策性住房金融对日益增长的住房政策产生的冲突并关注进一步的影响。重庆大学王锦毓基于重庆数据研究了市场情绪对二手房市场的短期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穆学英对上海首次置业区位优势差异化进行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王祯博士生指出地方政府保障性土地供应存在策略性互动效应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Wenjing Li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上涨的影响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从集中调控到分散调控对个别大城市更为合适和有效。北京大学林肯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Yanqi Zhao的研究表明,住房溢出效应不仅存在于各城市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层级内,且后者的溢出效应大于前者,但尽管有共同的模式,住房网络在不同的城市群也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广东工业大学岳晓丽认为广州市城区住宅销售空置空间格局分化明显,老城区和城区空间格局较高,核心区空间格局较低;空置率高的街道主要分布在老区东部、市区南部和东部以及北部的白云山附近。
F组的主题是Community Governance,在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蔡荣助理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永深助理教授的主持下顺利开展。来自香港大学、利物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研究生发表了论文演讲。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谭晓琴在演讲中,深入分析了社区封闭与社区安全的关系以及社区安全差异的原因,得出社区安全与门禁无关,社区安全不仅仅植根于物理空间,同时依赖于居住氛围和居民安全意识的结论;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胡莉蓉指出,疫情期间中国的空间距离和封闭式社区增强了住房价值弹性,提出改变对封闭式社区的看法并重新思考疫情后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影响的建议;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蔡荣助理教授在演讲中探讨在在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双重影响下,社区转移如何进行、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社区意识的关系及国家重组对社区问题的影响等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刘治龙汇报了北欧国家生态社区构建模式与经验的研究,为世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探索与经验;英国利物浦大学陈金留通过对中国苏州高密度老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比较评价进行分析,得出普通地区老旧小区居民更注重更好的生活体验,而在历史街区或传统住宅空间中的老旧小区应多考虑增加景观生态游憩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卢婷婷副教授做题为《中国封闭式社区产权及邻里参与的意义》的汇报,指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意识在促进各种形式的邻里参与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G组以“Housing and Urban Wellbeing”为主题展开。第一和第二部分都由来自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朱金助理教授主持。第一部分中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Zhang Yipeng汇报了房价对城市创新创业活力的影响与机制的实证研究;来自广西大学的Li Linyu分享了关于工作-住房融合与工作倦怠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中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Dai Yaqing分享了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住房租金与家庭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严娟博士后主持。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Zeng Nanxi博士生从福利国家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拆迁安置问题;来自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王诗勇博士生汇报了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与家庭创业的实证研究;最后由来自印度西姆大学的Paul Arpan助理教授分享了都市圈空间宜居性变化的主客观评估方法。
H组以“Living Environment”为主题展开。第一部分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严娟主持。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Yun Jung Choi研究了公众对于环保室内装饰材料的关注;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Wu Kun关注了二手书流动摊位的空间行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杜彤云助理教授讨论了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产权类型对于邻里互动的影响。第二和第三部分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魏宗财主持。来自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的Sean McNelis探讨了住房在宜居性、公平性和福祉层面的价值内涵;来自同济大学的Wang Jiayin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大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律;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Zhang Jiayu关注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居民参与引导;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张云讨论了二手住房交易过程中信任因素的影响。
I组以Housing and Health为主题展开的。I1小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张婷博士后主持。香港城市大学李凯琴用两个生态新城案例对绿色城市化政策流动的问题进行了汇报,阐释了政策流动过程的机制和动力;南京大学Tang Mi在“十五分钟城市”的理念背景下,探讨了医院可及性对周边房价的影响,系统的考虑了医院的属性对房价的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张笑语则对酒类消费和社区价值的问题进行了报告,认为酒类消费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的风险会影响周围房价。I2、I3组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禕副教授主持。张婷博士在现有研究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来阐释住房与人口健康的关系;广东工业大学Wu Shuqi结合广州的案例探讨了邻避设施建设与周围房价之间的关系,为邻避设施的科学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英国爱丁堡大学Hua Yusheng围绕着住房与城市发展的主题,从城市韧性角度探讨了城市供水系统对海滨住宅区的影响。
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教授担任国际顾问委员的S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 (IJHP)对本次会议提供了Housing and livability, equity and wellbeing in the cities为主题的特辑SI出版支持,投稿并经评审入选该特辑初审的论文进行了分组讨论(SA-SC)。 IJHP Special issue的SA组由APNHR主席、英国社科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何深静教授主持。其中SA1小组的主题为Housing System。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莫海彤分析了455国家政策文件、媒体报道等,认为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改革前的住房制度,但经济因素直接影响了随后的住房制度。香港大学的李晨曦分析了国家在长租公寓建设中的角色变化,经历了从市场主导到国家主导的变化,认为中国住房制度从生产主义制度转向发展制度,并透视了国家—资本关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齐昕博士生报告了与陈杰教授、卢婷婷副教授合作的文章,该论文基于中国租赁住房市场的变化,指出中国政府将金融化和去金融化视为治理工具,而其变化源于政府治理能力的动态变化。SA2的主题为移民住房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王优容副教授通过从人均住房空间、住房质量、房屋拥有、获得补贴住房、选址等各个维度描述农民工的住房福祉,发现移民的目的地和来源之间的差异是影响住房福祉的重要因素。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市场及国际企业学系吕汉光教授的研究揭示了香港新移民在回归前后房屋所有权模式变化背后的潜在社会经济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杜彤云助理教授通过混合方法评估住宅满意度(RS)的方式,对重庆采用不同城市更新方法(物业主导的城市发展、政府主导的历史街区改造和邻里修复)的三个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搬迁居民的住房需求和补偿水平能够比社会需求和怀旧情绪更能满足居民的需求。SA3主题为住房与Covid-19。来自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Nestor Agustin发现在合作租赁住房模式中,合作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大流行的负面影响,增强了以住房为基础的社区弹性。香港大学房地产与建筑系Shuai Shi将住房概念化为一种社会规范和传播健康冲击的定位商品,研究Covid-19与社区社会经济属性之间的关系。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朱金助理教授研究了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的住房条件与住房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旅行限制影响国际学生处理出租房屋的方式,加剧了国际学生先前存在的住房不稳定性。
IJHP Special issue的SB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主持。SB1小组的主题为Housing Policy。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丰龙教授指出了以住房满意度为住房政策的向导的陷阱,为住房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魏宗财副教授指出补贴住房的宜居性规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严娟博士后展示了中国公共租赁住房治理的逻辑变迁。SB2小组的主题为Housing and Wellbeing。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地理与规划学系黄友琴教授研究了中国扩展型家庭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胡明志副教授研究了房屋所有权和社会经济地位预期与社会阶层地位的关系;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樊纲治教授通过中国微房交易数据展示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房价的影响。在下午的以Well-being in the cities为主题的SB3小组中,清华大学Cheung Hiu Ying博士生汇报了老年人选择中介服务的影响因素;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Haslina Hashim报告了达雅租户如何在砂劳越公共租赁房屋中营造家园感;日本熊本大学Zhou Qiaohui博士生对日本熊本市的15个基地的步行可达性与密度的关系展开汇报。
IJHP Special Issue的SC组主题有Housing Market、Community and neighborhood和Housing and Society,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卢婷婷副教授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崔璨教授主持了会议。在Housing Market的讨论中,来自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禕副教授以北京周边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开发为例,探讨了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城市区域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自印度国家建设管理与研究所的Shruti Vaishampayan通过深入的文献回顾和对不同参与者的详细访谈,对印度浦那的住房重建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审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段堃助理教授分析了中国城市住房泡沫的特征和货币政策的干预效果。在Community and neighborhood环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Li Huili利用中国哈尔滨的调查数据,建立了路径分析模型,考察了从居民互动、社区环境和个体特征等方面确定的因素对社区依恋的路径和影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赵楠楠对广州社区更新实践参与式规划的“共同生产”进行了探讨,发现“共同生产”模式是后政治中国不成熟的合作计划的替代方案;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Huang Yixuan回顾和分析了现有的关于家庭和社区建设环境中理想代际关系的研究,并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当前的政策和实施进行了批判性评估。在Housing and Society的主题交流中,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龚岳副教授基于空间同化理论和社区依恋理论,利用CMDS数据,探讨了住房所有权对心理同化的影响;上海商学院郑敏荣利用全面二孩政策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问卷数据,检验了家庭住房分层对二孩生育率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卢婷婷副教授利用上海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网络爬虫数据,分析了上海的住房分隔模式及其与城市设施接入的关系,并讨论了住房保有类型、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设施提供之间的重叠和对比分隔模式。
7月3日下午3:15,APNHR2022进行了“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 in Housing Research”的专题圆桌论坛,国际著名城市研究学者、英国社科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莱特规划学院讲席教授吴缚龙教授发表了题为Housing financialisation, urban redevelopment, and state-centred governance in China的主题演讲,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李秉勤教授、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包晓辉(Helen Bao)教授、香港大学何深静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陈杰教授与会参与讨论。圆桌讨论环节由陈杰教授主持,五位专家围绕住房和城市发展议题展开激烈讨论,进行思想碰撞。 吴缚龙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将中国住房市场发展历程概括为“从商品化向金融化演变的过程”,并进一步划分为初步市场化实验、大规模“住房商品化”、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金融化、管控金融风险及持续性金融化四个阶段。他认为,在中国住房发展历程中,住房金融化、城市再开发和治理变迁相互交织。尽管非国家和社会行动者等多元主体逐步加入,但是中国的住房及城市治理仍以国家为中心,且国家角色作用愈发鲜明,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主义”已经消退。未来应更多以历史变迁维度及微观视角透视中国住房发展及邻里变迁问题。
李秉勤教授在讨论中提出要更多关注城市治理中的居住福祉和老龄社会的问题,认为中国应加强社会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增进对居民健康居住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以促进城市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包晓辉教授从土地研究视角指出土地和住房金融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过度的土地和住房金融化将会削弱住房的居住属性,未来住房研究应更多地关注住房发展与城市福祉、老龄健康的关系等议题。
何深静教授进一步指出,应以住房研究为起点,辐射多元研究议题。向上可探讨政治—经济关系、国家—市场关系;向下可辐射生活方式偏好,住房所有权文化、支付意愿、自我认同、生命历程、家庭因素等;平行层面可链接到其他类型的社会基础设施、教育、健康照护、社会福利等;从整体性视角探究住房的公平性、宜居性和幸福感。
陈杰教授认为,住房是全球城市的主要社会基础设施,在促进和维持全球城市居民的宜居性、公平性和福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认为,住房研究要更多面向社会需求,住房研究者要更多与社会、政府和业界进行互动。陈杰教授还对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最新发起创办、已在ScienceDirect上完成首期出刊的国际期刊Urban Governance进行了介绍。该期刊欢迎各领域各学科关于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具有包容性和更可持续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案例文章,组织多个专辑(SI),同样欢迎住房研究学者投稿。该期刊网址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urban-governance.
在闭幕式总结致辞环节,APNHR主席何深静教授和本次大会主席陈杰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共同回顾了本次会议的筹办和开展过程,指出APNHR2022大会是一场覆盖全球范围、辐射多元学科的住房城市研究领域的高层次学术平台,通过分享来自不同地区和多个学科的最新住房研究,促进住房政策和实践的改进,使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机会、包容、健康和繁荣的地方。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孟加拉、马来西亚、美国、英国、丹麦、荷兰、西班牙、尼日利亚、南非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90多篇论文进行了报告。他们均表达了对本次与会者的真诚感谢,对会务协办人员给予特别致谢,并诚邀各位专家学者与同学们持续关注和支持APNHR的相关活动,共同加强交流合作。本次会议就此成功落幕。
后记: A组和SB组整理:刘文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B组和SC组整理:张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C组、SA组整理和闭幕式报道整理:齐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博士生 D组和开幕式报道整理:石曼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E组整理:王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F组整理:刘思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G组整理:郝双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H组整理:李珂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 I组整理:阿克玛热莉·阿曼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审定: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