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宜居城市”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1-11-02
2021年10月31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宜居城市”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城建设与宜居城市”。论坛采取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楼2楼阳光房,来自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等的诸多知名学者发表了演讲。学界业界共计6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图1:研讨会线上现场
图2:研讨会线下现场 论坛于下午13:00开始,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吴建南教授发表了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都关注城市的发展。在2016年10月30号,上海交通大学就成立了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明天学校还要召开2021全球城市论坛,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的支持。同时他提及之所以人们愿意来城市集聚,就是因为它的宜居。怎么让它更宜居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基于此,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及问题探讨等亟待讨论与解决,而本次论坛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图3:吴建南教授发言 随后由中国房地产协会冯俊会长在线上进行了特邀致辞。冯会长指出疫情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理念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在当下召开宜居城市论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信通过此次论坛,学者们的观点能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出有效指导。
图4:冯俊会长发言 接着,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陈杰进行了中心介绍暨论坛导言。陈教授首先对冯会长及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于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简称交大住房中心)的支持表示感谢,其次汇报了交大住房中心的近一年工作。陈杰教授介绍到,近一年来,交大住房中心发布了住房公积金高质量报告2020、承办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1夏季论坛“大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五大新城建设、租赁赋权等众多高层次研讨会、承接了住建部、上海市住建委等政府多项重要委托课题、发表20多篇国际国内期刊论文及10多篇重要媒体文章,并通过媒体专访采访等形式传播了研究成果与观点看法,部分成果已经展现在中心网站。之后陈杰教授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上海世博会2010的口号作为引子来阐述交大住房中心之所以连续三年都以“宜居城市”为主题来做中心年会活动的出发点。他提出“宜居城市”就是把人的需求作为城市存在目的的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他认为,从人类文明史中的城市演变来看,城市最初是为了人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统治需求而出现,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是后来才出现,且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工具和手段而出现。但进入到交换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城市的生产功能对生活功能产生了冲击,资本积累的需求压倒了人的需求,目的与工具手段之间关系颠倒了。他以为,发起宜居城市的讨论,就是要回到城市创立的初心,识别人们对城市到底有哪些需求、优先满足哪些需求和确立保障这些需求的机制。在居住需求角度,宜居城市就是要让居民住得下、住得好、住得幸福。接着陈杰教授指出,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要处理好四对关系,初心目的与工具手段、短期福祉与长期福祉、物质福祉与精神福祉、个体福祉与集体福祉。他最后说到,在上海等特大城市内解决好宜居性的挑战很大,从国内外经验看来,新城建设必不可少,所以这次年会主题定为“新城建设与宜居城市”。最后陈杰教授对于各位老师专家的参与表示衷心感谢,期待论坛交流讨论结出硕果。
图5:陈杰教授做中心介绍和主题释义 随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传勇老师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演讲部分。
图6:张传勇副教授做主题发言的主持 第一位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机关事物管理局原副局长陈建明以线上形式做了题为“宜居视角下的住宅标准、设计、产品的改进创新”的演讲,讨论了三个问题。首先谈到现在的住房空间设计包括标准规范,与家电产品的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制约了新产品的普及运用。其次谈到既有住房的适老化问题,认为现有居住环境能否适应中国的老龄化、能否支撑居家养老、怎样进行适老化改造,是宜居中的大课题。最后谈到保障性租赁住房,认为应积极探索通过技术设计的创新,既坚持小户型标准,又能满足青年人新市民提升居住品质的需求。总结强调,实现宜居需要有更多的技术、设计、产品、标准的改进创新,应该运用公共政策引导这方面的工作。
图7:陈建明局长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是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田莉教授,她在线上做了题为“营城安居:北京租赁住房发展与城乡布局优化研究”的报告。田教授指出租金价格过高,通勤时间长和日照不佳等问题,是北京最主要的租赁痛点。随后田教授对北京市土地供应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问题的分析,田教授对于租赁住房发展和城乡布局优化联动提出了配套政策建议。最后她表示希望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居者有其屋的住得下、住得好的目标。
图8:田莉教授发言 第三位发言的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教授,他在线上做了题为“持续转型的中部大城市新城建设——以武汉为例”的报告。李教授首先对新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说明, 其次说明了武汉新城建设的特征和机制,之后详细地介绍了武汉的几个典型新城案例。他认为武汉的新城,以“空地造城”为主、“有机生长”为辅,速度快,规模大,四处开花,以产业新城为主体,产业先导、先产后城,实现了生产的空间到空间的生产的转换,具有全球-地方互动,外来与内生动力叠加,路径依赖与路径持续创造等特点,具有“地方政府企业家主义”的特征。最后他总结,武汉新城建设还面临经济为主,社会为辅的现实,面临如何从城市化1.0转向城市化2.0的挑战,这也是中国很多新城的普遍性挑战。
图9:李志刚教授发言 第四位发言的是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万勇研究员,他在线上做了题为“上海居住形态演进研究及其对新城建设的启示”的报告。万勇研究员首先针对上海总体城市形态的演进,提炼了十个阶段和三个特征;其次分类梳理了上海居住形态风貌演进,总结了八个方面的特色风貌和空间肌理。最后万勇研究员基于城市形态和历史风貌演进研究,阐述了对“五大新城”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图10:万勇研究员发言 第五位发言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刁弥,他在线上做了题为“面向可持续与宜居城市的政策创新:新加坡的实践”的演讲。刁教授以城市交通作为切入点,从限制私家车、鼓励公共和共享交通、土地使用和交通综合规划三个政策中介绍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实践,尤其是人口和就业沿轨道交通走廊布局疏散、公交导向的新市镇发展策略。他总结新加坡经验要点包括:智能科技支持、综合系统设计、财政和社会可持续性。
图11:刁弥教授发言 第六位发言的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伊娜教授,做了题为“上海五大新城的人口发展特征与住房适配研究”的报告。张教授报告了当前“五大新城”人口发展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新城人口与住房适配情况。最后她总结到“五大新城”的人口集聚效应已经出现,住房空置率不高,但住房供给存在一定缺口,建议加大产业集聚和高能级公共服务配套。
图12:张伊娜教授发言 第七位发言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紫江青年学者姜炎鹏研究员,他以“从需求感知角度的上海宜居城市建设”为题进行了报告。姜研究员主要从宜居性的需求感知、人才集聚与城市宜居性相关性的视角展开报告,介绍了上海宜居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宜居要素的可及性、科创人才集聚度与宜居要素场势能的耦合性等研究成果。
图13:姜炎鹏研究员发言 最后发言的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规划总监岑敏,她在线下以“上海“十四五”新城规划的创新与实践”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上海新城的发展回顾,二是新城的未来发展诉求,三是新城的进一步规划,四是目前的规划建设成果。
图14:规划总监岑敏发言 主题报告结束后,进入到论坛的互动讨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卢婷婷主持。互动讨论中,各位老师同学围绕产城关系、宜居性目标等话题积极讨论,会场气氛热烈,交流活跃,达到了促进思想交流的目标。
图15:卢婷婷副教授做主持 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教授进行论坛的总结发言。在总结过后,陈杰教授宣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感谢各位来宾的出席,期待今后更多交流探讨。
图16:线上合影留念
图17:线下合影留念 注:本次论坛视频已经上传B站,全长2小时50分钟,可自行在线观看,部分专家的演讲视频应要求未做公开,视频非完整全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R4y177we/
初稿:郝双庆;图片:张宇、齐昕等;复核与编辑: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