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动态 >> 学界动态
【宜居城市论坛】倪鹏飞:宜居,生活的目标与营商的要件
发布日期:2020-11-05

宜居,生活的目标与营商的要件

倪鹏飞

2020年11月1日下午,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宜居城市”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同时也是2020全球城市论坛暨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活动的平行分论坛之一。在本次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倪鹏飞教授做了主题演讲《宜居:生活的目标与营商的要件》,他强调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中国下半程城市化的重心,城市发展应重视居民心理感知,通过资本创新、人才发展及环境优化等手段充分实现人口、空间、交互、产出四要素的可持续循环。以下是该演讲的精粹概要:

主要分以下五个观点:

第一,宜居是人类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宜居是人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人力资产生以后,无论是要生存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居住。由于人们的内在需求所致,都希望在他经济社会的条件下,能够更好的居住。所以他认为宜居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是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原来宜居条件更好的基础上,未来会进一步的追求更美好。

从古代的一些诗人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宜居的追求不仅仅是环境方面,物质的方面,还有精神方面。最美好的宜居就是诗意栖息,可以概括为经济丰衣足食,环境风景如画,社会和谐融洽,心灵自由安详。尤其在古代,人们对心灵的要求,尤其对居住的心灵要求是特别的看重,同样西方也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曾经提出,身心安处为吾土,此心安处是吾乡等,这里面也都充满了对宜居理想的追求,也是过去我们经常会引用到的一些诗句。所以宜居是人类永恒的终极追求,永远重要的一个话题。c

 

                                   

 

第二,生活环境是城市化下半程的重点内容和驱动力量

当今中国完成了上半程城市化,开启了下半程城市化,下半程的城市化从人口、空间、交互、产出等方面看,与上半程相比,都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从人口,尤其是人口的需求来看,上半程城市化是我们进入城市里面是为了要谋生,下半程城市化是我们居住到城市里要生活。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关于城市的两个论断,正好是城市化上半程和下半程最好的描述,他说人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这实际上就是人来到城市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谋生;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到城市里面居住,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仅仅是谋生,不仅仅是要就业和赚钱,是为了享受生活,享受城市里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所以应该说在城市化的下半程或者说是在“十四五”规划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居民最重要的需求,那么宜居的环境是实现这一美好生活或高质量生活的重要的目标。

做城市竞争力的时候,和国际比较,发现国外特别重视生活环境,对经济的竞争力不是很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当时不太理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中国的发展就明白了。相对来说,特别是我们进入城市化下半程的这个阶段,宜居是具有双重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生活本身的一个需要,宜居是高质量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从供给的角度上来讲,新产出力量实际上就是供给,是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增长或者城市增长、城市发展究竟是哪些因素推动,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三,中国城市发展与竞争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

c中国城市发展与竞争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按照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城市的发展,劳动力、土地和外来资本,全球化的资本的相互吻合,特别是在制度创新基础上他们实现吻合,所以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崛起。

我们经历了劳动力转移主导的小城镇发展阶段,经历了外资跨国公司进入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又经历了土地城镇化,或者是土地经营这样的一个主导城市化,这是上半程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它解释了中国城市化过去30多年的崛起。但是进入下半程,城市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土地、资本甚至劳动力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劳动力红利没有了,土地由于房地产的价格不高,我们的外来投资也早已放缓有所下降。

城市化的下半程推动城市发展或者城市经济增长的一级动力从劳动力转向人才。从劳动力转向的人才,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和竞争的逻辑变化。过去我们是先用优惠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包括其他的财政政策,招商引资把企业吸引过来发展产业,再创造税收,然后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这是过去的模式。那么现在,人才是决定城市发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也是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吸引高端的人才,因为吸引高端的人才进来以后,才能够吸引相关的高端的要素,包括科技的要素,包括创新的资本,才有可能吸引高端的产业,或者说培育高端的产业,创造更多的税收,可以说这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循环的开头是改善生活环境,吸引高端人才,然后创造高端产业,这些创造更多的收入和经济增长。

显然吸引人才要改善环境,改善环境第一个就是要改善生活环境,要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只有更加宜居,我们才能够吸引高端的人才,才能够吸引高端的要素,才能培育高端的产业,才能够完成这新一轮创新的循环。

因此观点三中可以看出宜居是城市营商环境的基本条件,或者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一个基础。前面就提到宜居既是生活的目标,也是生产或者是营商的一个要点,所以宜居在城市化的狭义阶段,在未来变得更加的重要。在观点二中研究城市竞争力和国际比较的时候,发现国际上更加重视依据的原因也找到了,所以我们更要加重视宜居。 

第四,中国城市的生活环境亟待宜居性提升

我们最近新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这个报告中的生活环境有很多的定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经济的,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公共服务,限于数据,使用了比较类似文化、医疗健康、气候、环境、消费、还有居住、体育休闲、文化设施等方面,构建一个指标体系,对291个两岸数据进行一个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活环境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总体上港澳粤沪京领衔全国。区域上呈现明显的“南强北弱,东部领先”的分化加剧。一二线城市因为行政地位在多种公共设施和市民消费水平方面占据优势,相对来说宜居环境是好一些,但也面临房价高企和环境污染威胁。三四线城市在气候舒适度和居住成本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在公共服务这一方面,收入就业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上来说,中国城市的宜居环境还不是特别的完美,都有弱项,有的城市在这方面做的好,有的城市在另一方面做的好,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推动改进环境的一个潜力。 

  

第五,建设宜居城市下半程城市化是政策重点

宜居既是生活也是生产的关键,我们下半程应该是把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工作的或者推进城市化的重点。那么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可以在这一方面政策上多下功夫。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是指作为居民栖息之地的城市,是最大化确保全体市民个体创造和分享幸福和发展成果的出发地和落脚地,不仅是分享幸福,而且是能够使得它的个性,创造力获得绽放,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市民身体健、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和素质文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私人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提供,确保大多数居民便捷、舒适的享用,促进居民的健康、快乐和幸福。

建设宜居城市是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必然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下半程的重要议题,涉及多个方面,那么我们在下一步政策的重点,也应该着力于这些方面,而不仅仅是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还有其他的很多工作可以做,总体上要围绕全体居民个体创造和幸福的分享来出发,来落脚。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 沪交ICP备20190259